2022-09-05 18:51:02
在当今世界局势中,中俄之间的关系有目共睹。从经济合作到联合军演,从国际政治会议到环境会议,凡是中俄两国都参加的话题里,十有八九两国都是同一立场的。
那么,在中俄的友好关系下,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打击中俄时,中俄会不会结盟?
就在今年十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接受采访时将中国和俄罗斯捆绑起来,声称中俄不应被视为独立的“威胁”,这使得“中俄结盟”这一话题瞬间引发热议。3天后,俄总统普京作出回应,他表示,中俄之间不存在结盟的想法。中国外交部对普京的话表示十分认同。
作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中俄为何不结盟?
在历史上,中俄曾有过三次结盟,但最后的结果都不尽人意。
第一次中俄结盟是在1896年,由俄国人首先提起。他们要求清政府派李鸿章借由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来商讨中俄结盟事宜。
1896年5月18日,73岁的李鸿章来到俄罗斯旧都莫斯科。他刚下车,就受到了俄国人的热烈欢迎。
在加冕典礼后,李鸿章受到了沙皇的接见。沙皇提出了结盟的唯一条件:借地修路。借中国东北的地方,修一条可以直接到海参崴的铁路。
清政府就俄国提出的条件,召集大臣进行商议,结果很多大臣表示同意,就连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和张之洞等人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在他们看来,当时的诸多列强里,只有俄国才是结盟的最佳对象。并且俄国提出修建铁路一事,对于清朝也大有裨益。
除此外,俄国还提出,只要中俄结盟,俄国将帮助中国抵御日本。这一点深得清廷君臣的欢心,于是首次中俄联盟就此确定下来。
在发了几个简单的电文后,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根据此条约,俄国不仅获得了在中国修铁路的权力,还获得了多个港口的停靠权。
然而没等到清政府高兴的时候,俄国就以协助中国抵御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为由,派兵直接占领旅顺和大连。1898年,俄国露出了獠牙,逼迫清政府签订租借条约,正式强占旅顺和大连。
第一次中俄结盟以俄国的背叛,清政府损失惨重而失败告终。
第二次中俄结盟发生在二战结束前。
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同盟条约》。
国民党之所以签订这个条约,主要是想借助苏联的军事力量对在东北的日军,进行打击。
结果在条约签订的第二天,日本就宣布投降。
然而在日本投降后,苏联军队并没有离开东北,反而实际占据东北。国民党觉得,他们无法处理投降的关东军问题,于是默许了苏联占据东北的事实。
除此外,根据此条约内容,中华民国政府同意蒙古按照“公正”的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结果在苏联的影响下,97.8%的公民赞同独立。
直到此时,很多人才意识到,这个条约对中国来说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苏联不仅促成了外蒙古的独立,还获得了在东北的权益。
后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条约才被废止。
1950年,因为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全面封锁,中国依据国情与苏联进行了第三次的结盟,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结盟在当时看来,是平等的,互惠互利的,也是两国关系史上最全面的结盟。
根据条约内容,苏联不仅归还了中东铁路、旅顺和大连,还为新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
然而好景不长,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以后,不仅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科普一下:中国长波电台的建设属于军事设施并受到严格管制)的无理要求,还想要建立由苏联主导的“联合舰队”。这些都触碰到了中国的底线,中国政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于是,苏联撤走了在中国境内的援助建设专家,中苏之间出现裂痕,而这又直接导致了珍宝岛冲突。第三次结盟也不了了之。
总的来说,在三次结盟中,前两次的结盟,都是不平等的。中国既丢失领土,也丢失了利益。而在第三次结盟中,虽然因为美国的原因,两国以平等地位结盟,但中国仍然处于弱势。
所以在第三次结盟后,中国对于俄国,只字不提结盟一事,甚至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也不再使用“结盟”一词,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
中国的“不结盟政策”是什么意思?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
1982年9月1日,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正式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外政策的独立自主,邓小平说:“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
2年后,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时,再次重申中国的不结盟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时至今日,每当北约和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发起攻势,坊间就传有中俄结盟的说法。尽管每次中俄两国政府都会出来辟谣,但关于中俄结盟的说法还是出现在全球的各大媒体上。
在这些媒体的影响下,很多人开始想当然地认为,中俄无法单独对抗北约或者美国,而在后者的攻势下,结盟是必然的趋势。
但中俄真的需要通过结盟来对抗北约和美国吗?
如今的世界发展趋势是呈现出多极化的。凭借中国和俄罗斯的国家力量,任何一个都有正面抗衡北约与美国的实力。而且中俄之间的关系,也无需结盟。
对于俄罗斯来说,在北约不断东扩后,中国成为他在全球唯一值得依靠和信赖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和他的印太盟友也在不断挤压中国在远东的战略空间。俄罗斯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值得信赖的伙伴。
所以在形势面前,中俄有了共同的需求,即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于是两国的友好往来就成为必然。
另外,中俄两国其实并没有结盟的必要条件。对于两个国家来说,结盟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对于中俄来说,什么是共同的目标?
对抗美国及其北约?并不是,中俄两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对于国际问题和局势,向来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所以中俄一旦结盟,就代表着和平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这对世界来说,将是一个灾难式的情况。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中俄用结盟的方式来对抗西方国家,那么新的冷战又将开始,这对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来说,就是灾难。
而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下,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确保国际、地区的相对民主、和平与稳定。抛开这一目标,两国之间只有发展的利益。
所以中俄不可能结盟。
除此外,中俄不结盟还有一个原因。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已经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了。
在国家政策上,中俄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结盟,势必会产生严重分歧。这不仅对中国来说,没有意义,对于俄罗斯同样如此。
虽然中俄不可能结盟,但正如外交部所说,中俄即使不是盟友也胜似盟友。中方愿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社会一起,奉行合作共赢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人类共同未来的社会。
参考资料
“结伴不结盟”:中俄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J]
绿蔓.中俄为何联手却不结盟?
1896年中俄结盟:早年的“同志加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