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信息社

95年,毛主席秘书张玉凤的酒楼开业,宾客有陈锡联、汪东兴、李讷

2022-12-13 13:11:36

1995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2周年。

坐落在北京城西南白云桥下的天华酒楼,正举行一个特殊仪式:一座新的毛泽东半身塑像在这里举行落成揭幕典礼。

一位50开外的端庄女性,身穿红色西装,面带微笑,落落大方,频频招呼客人。她的一举一动,使人深深感到女性的温柔。

她就是当年毛泽东的女秘书张玉凤——天华酒楼的董事长。揭幕仪式中,电视记者前来采访,当摄像机镜头对准她的时候,人们发现她悄悄地取下项上的一根红色丝带,那上面系着一个小小的金佛。

出席揭幕仪式的还有一位韩阿福,他从1953年起就给毛泽东当厨师,做了20年的厨师长。他今天做的仍然是当年毛泽东爱吃的菜,不过今天是普通国民做菜。

天华酒楼

酒楼开业当天,张玉凤请了很多宾客。除了张玉凤之外,还有陈锡联、汪东兴、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扮演毛泽东的两名演员.....

最引人注目的是,天华酒楼的各个餐厅和包间的命名都和毛泽东有关:“丰泽园、韶山冲、井冈滴翠、枣园……音乐则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红太阳》,墙上挂着毛泽东的诗词、毛泽东的照片、毛泽东和家人的合影。

更别有一番风味的是,餐厅里可以看见毛泽东平常的食谱:星期一:红烧肉、青豆虾仁、鱼头炖豆腐、豆豉辣椒;青菜。

星期六:红烧肉、麻辣肚丝;油炸臭豆腐;京都排骨;金针菇肉汤。菜单必有辣子,是其中最显著的特色。

张玉凤

张玉凤如何来到中南海的

张玉凤,1944年出生于东北牡丹江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原来是一个小商人,解放后成了拿工资的一名职工。一家八口靠父亲的一点儿工资过活,家境十分清贫。

小时候的张玉凤常到附近垃圾堆里去捡煤核,勉强读到高小毕业,便要找工作,以减轻父亲的负担。

张玉凤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14岁那年便辍学到铁路局工作。1960年,张玉凤被调到北京铁道部专列处。

这一年,她虽只有16岁,但已是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样子,圆圆的脸庞,开阔的前额,挺拔的鼻梁,秀气的长眉下一双温柔明亮的大眼。

张玉凤当时具体的工作是在专列上当服务员,每月薪资只有32元。开始,她是在随行人员的车厢里工作。虽然她还带着稚气,但她处处谨慎小心。

一次,专列在蚌埠停下,毛泽东和全体工作人员合影,张玉凤这才真真切切地见到了这位全国人民敬仰的伟人。当时,她只觉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她的双眼不由得湿润了。

张玉凤和毛主席在列车前合影

两年后,张玉凤和一位比她年长的女同志,一起调到毛泽东的车厢。起初,她还有些胆怯,担心做不好这工作。但毛泽东对在她身边工作的人,态度温和,有时说话很风趣。张玉凤觉得毛主席可亲可敬,她放心了,但也更小心了。

从这以后,就有较多的时间可以留在北京,她利用这个机会努力学习,她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她的文化水平很快达到初中程度。

23岁那年,张玉凤结识了同在铁道部工作也来自东北的刘爱民,翌年结为夫妇。他们向朋友借了一间八平方米的房间权当新居。对此,张玉凤回忆:

“虽然上下班要骑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生活挺艰苦的,但我出身寒微,从来没想讨什么荣华富贵,一点儿期望也没有,只觉得两口子在一起很幸福,辛苦点儿也在所不计。”

1968年9月11日,刘爱民和张玉凤生下了他们第一个女儿,而今这个女儿已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学生。

1969年6月,毛泽东主席到大江南北视察,乘的当然是专列。当张玉凤工作三个多月回来时,孩子已不认得妈妈了。

回家没多久,专列又在外面跑了半年,至1970年4月才回到北京。张玉凤的丈夫刘爱民说:

“当时孩子还未满周岁,寄养在托儿所,每天还要定时送奶,回家还得操持家务,对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很支持张玉凤的工作。”

1970年7月,张玉凤在北京专列处照常打扫着车厢,随时待命出发。列车长及副书记来到她跟前,问张玉凤工作什么时候能完成,通知她去中南海一趟。

早上11时,张玉凤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来到中南海,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央警卫团才长张耀祠及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接待了张玉风,询问她是否愿意到中南海当服务员。

张玉凤(前右二)

在普通人心目中,能够到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荣誉,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毫无一点儿心理准备的张玉凤一口便答应下来,可是,同时在脑海中转动的问题是家庭和孩子如何安排。

不管怎么样,当时27岁的张玉凤是无法估计接受这份工作,对她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的。

张玉凤曾被毛主席辞退

到中南海工作后很长时间,张玉凤的人事档案及所属单位仍在铁道部专列处,工资是37元,仍住在结婚时借用的小房间。

毛泽东的生活习惯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至深夜,张玉凤等他睡着后才可以回家。虽然路途远了些,但她还是惦挂着丈夫和孩子,宁愿牺牲休息的时间多回家。

刘爱民说:“她每次回家。先与孩子玩一会儿,便抓紧时间做家务。”从这一点人们可以看到,张玉凤仍保持着中国妇女的传统。

毛主席和张玉凤的等工作人员

张玉凤的工作并非那么容易,特别是在毛泽东的晚年,受病痛折磨,政治上不顺手,心情不好,都给服务工作带来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麻烦。

1971年,张玉凤曾经被毛主席辞退过一次。她回忆说:“那天毛主席有客人,我脸上表现出不太高兴的样子,受到毛主席批评,我仍在辩解。毛主席一怒之下瞪着眼睛说'你要是不高兴就给我滚’。"

张玉凤二话不说,收拾包袱便跑回了家,在家呆了20多天,心情很难受,原因是难以接受被'伟大领袖’辞退的现实,回单位后,张玉凤在领工资时都不敢和领导坦言这件事。

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的婆婆劝她回去向毛泽东认错,她已打算不回去了。

张玉凤和毛主席

后来张玉凤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便打电话给吴护士长让她把衣服送到门口。吴护士长在电话里让她等了一会儿后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来接你。”

这时张玉凤的婆婆高兴了,知道是毛泽东让张玉凤回去工作。

被毛泽东赶走后20多天返回中南海的张玉凤,见了毛泽东也没有认错。毛泽东给她的评语是: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毛主席还告诉她,你可是二进宫,以后要注意啊!这时,张玉凤激动得哭了。

回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后,张玉凤比以前更加尽心尽意,毛泽东也很体谅她的处境,曾问过她家的生活怎么样,有无困难,但她从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一直靠夫妻俩的薪水维持不很宽裕的生活。

张玉凤和毛主席会见外国领导人

尤其是在毛泽东患病,工作担子重时,她更不能提什么要求。由于她有时给毛泽东读书读文件,困得支持不住就睡着了,所以对她来说更需要的是睡眠时间。

从70年代起,最了解毛泽东日常生活起居的,一个是毛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再一个便是张玉凤。

毛泽东此时已77岁高龄,身体虚弱多病,但报刊上总是说他“身体健康,神采奕奕”,其实是一种政治需要。国家领导人的身体状况历来属于高度机密,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更被视为特级机密,通常只有极小范围的人了解毛泽东的病况。张玉凤回忆说:

“1971年,他已是77岁高龄,完全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采奕奕,而是头发花白,明显地衰老了,往日满面红光的风采已由苍白代替。”

由于自然规律的发展不可抗拒,他跟所有的普通老人一样,仍然无法抵御各种老年疾病的折磨。

张玉凤和李讷等人

毛主席去世时,张玉凤陪在身边

从1971年春天起,毛主席每到开春和冬天总要生病,而且是比较严重的老年性疾病。先是因感冒引起支气管炎,又转为大叶性肺炎,昼夜咳嗽。这种病最忌劳累和吸烟,毛泽东恰好在这两点上做不到。

在医药方面他很固执,不太信药物,很信自身的抵抗力。对医生的话,他说只能信三分,最多一半。对于一个迟暮老人,还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身的抵抗力,显然太不现实了。

他以78岁高龄,还毅然南巡,历经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前后近一个月,一路走,一路找各地党政军负责人谈话,不辞劳顿,风尘仆仆。

张玉凤和毛主席

南巡途中,他还盘膝坐在铁路旁的草地中,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合影。如果健康状况不允许,一个年近80的老人,这些显然是吃不消的。但是不到半年,他的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甚至发生过一次令人措手不及的休克!

可以想见,这样的身体状况,大大增加了张玉凤等身边工作人员服务的难度。

自从生下孩子后,张玉凤因为身边没人帮忙照顾孩子,便生出了辞去中南海工作,独自在家照顾孩子的念头。

毛主席得知张玉凤的难处,心中非常不舍,便让人帮忙替他带了一句话:“你一定要早点回来!”

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张玉凤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毛主席身边,回到了中南海。

1976年春节,不论是从温度还是当时的外部环境而言都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在这个寒冷和冬夜,毛主席这里没有客人,亲人也不在身边,只有几个工作人员陪他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

毛主席最后一顿年夜饭,便是由张玉凤一口一口喂下去的。因为这个昔日精神奕奕的伟人不仅失去了动手吃饭的能力,甚至连吞咽都变得非常艰难。

这天,毛主席像往常一样吃了一点米饭和喜爱的武昌鱼。饭后,他在张玉凤和保健护士的搀扶下来到了客厅,随后坐在沙发上休息。

到了凌晨十二点,毛主席听到远处原来鞭炮声,看着身边陪伴他的工作人员,便用低哑的声音对张玉凤说:“你们也去放点鞭炮吧,年轻人也去过过节!”

张玉凤将毛主席的原话转述给其他工作人员,他们便拿出鞭炮在外面放了一会儿。此时此刻,毛主席已经松弛、清瘦的脸庞上终于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毛主席病逝后,张玉凤怎么样了?

1976年6月,毛泽东病情急剧恶化,中共中央破例发了文件,通报了伟人的病情,但这个文件也只限于发到省军级以上的干部和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张玉凤知道,毛泽东活在世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了。

从这时起,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组在毛泽东的住处集体值班。尽管中共中央对毛泽东的病危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还是越过中南海的高墙传到社会上。

在毛主席临终前不久,有天突然向他身边的张玉凤说:“等我死后,你会来我坟前看我吗?”毛主席此时说话已经非常困难,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

张玉凤

张玉凤听出了毛主席的意思,瞬间红了眼眶,含着眼泪答道:“主席,我每年都会去看你。”

捱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油尽灯枯,熄灭了生命之火。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夜晚,第一个发现毛泽东猝然长逝的便是张玉凤。

当时,张玉凤正守候在毛泽东的床边,西边电报大楼的钟声隐隐传来十二下沉闷的响声。张玉凤知道,这预示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夜沉更深,万籁俱寂。此刻,张玉凤似乎听到死神的脚步悄悄走近。她紧张地注视着毛泽东那张毫无血色、眉头微皱的面孔,静听着从粗大的鼻孔中传出的微弱的呼吸声。

忽然,毛泽东紧闭了三天三夜的双眼蓦地睁开了,昏黄凝滞的眸子迸闪出萤火般飘忽不定的光亮,切切地盯着她,粗大的喉结艰难地上下滚动,微微张合的嘴巴发出急促嘶哑的声音,似乎有话要讲。

毛主席和张玉凤等工作人员在一起

张玉凤急忙将耳朵紧贴在毛泽东嘴边,但除了呼吸的喘息外始终没有听到一个字。据张玉凤回忆:毛泽东的手在弥留之际仍显得有力,他大睁着双眼,最后望了她一下,便收了一丝游气。

当张玉凤意识到面前这位日夜相伴的伟人已变成一具没有生命的遗体时,没有惊慌和哀痛,相反,却显得很平静,好像几天来守候在病床前就是为了等待这最终的时刻。

毛泽东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不久,张玉凤便离开了中南海,这个她经历了16年不寻常岁月的地方。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张玉凤从部队转业,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她受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委托负责整理毛主席的藏书和布置中南海故居的工作,而这便是供后人参观的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故居。

1986年,张玉凤向组织提出一个请求,要求将自己调回铁道部,当一名普通的干部。组织上也同意了张玉凤的请求。

1988年,张玉凤正式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过起了怡然自得的老年生活。张玉凤的丈夫刘爱民,也从铁道部物资总公司组织部长的位置上正式退休。

张玉凤的家非常简单,一家人住着仅有60多平方米的房子。没有丝毫装修痕迹,却十分干净整洁。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张玉凤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干部,也是一位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贤妻良母。

退休后,张玉凤夫妇时常乘车外出游玩。闲暇时还会练练字,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颇有“毛体”的风范,甚至还成为中国画家联谊会的顾问。

张玉凤和丈夫

但是最让张玉凤值得自豪的事,还是她主编了24卷本,共5000万字的《毛泽东藏书》。该书的出版和编撰经历非常艰难。

从1997年开始,张玉凤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在她看来,读书是毛主席工作和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毛主席的藏书不仅体现出他的独具慧眼,更能折射出他内心的世界。

因此,编撰《毛泽东藏书》便成为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在张玉凤等人的努力下,《毛泽东藏书》已经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让张玉凤感到些许欣慰、

2003年,张玉凤和丈夫刘爱民来到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看着毛主席生前的一衣物出现发霉的迹象,张玉凤便当即拿出10万元资助纪念馆添置了去湿机、恒温仪、空调等设施。

在张玉凤心中而言,毛主席对她而言有着特殊的分量,永远不能被任何人替代。


erp订单管理系统 https://www.wangdian.cn/seolist/5/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泰顺信息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