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信息社

文化不能承受之轻:江苏发现吴承恩墓葬

2023-02-06 16:41:26

1975年5月,江苏淮安,老赵一家正在宴请宾客。突然,老赵的小孙子从板凳上摔了下来,旁边一位年轻人眼疾手快,猛地一伸手,就把正要落地的孩子拽了回来。还没等大家缓过神来,年轻人大叫了一声。

旁边人猛然听到这么一声大叫,纷纷将好奇的目光转向年轻人。只见他一把拿起倒在地上的小板凳,紧紧盯着凳面内侧看个不停。老赵看到这里,顿时松了一口气。他随口说道“我在学校捡到的木板,看着挺结实,就给孩子做成了板凳……”

可还没等老赵说完,年轻人猛地站了起来,表情严肃地说道“你说什么?哪个学校,快带我去!”

一头雾水的老赵,带着年轻人来到邻村一所小学,经过询问细节,年轻人来到老赵捡拾木板的一个杂货间。当年轻人将屋内杂物扫视一圈后,目光突然落在了一堆废木头上。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一下就跑到木料前,拿起那些木头看了半天,突然,他“呜呜”哭了起来。

原来,年轻人正是淮安考古部门的工作人员李伟,刚才就在他拽孩子的时候,突然瞥见凳面内侧有字迹。然而等他拿起仔细一看时,上面竟然刻有四个篆字“荆府纪善”,就在这时,他的脑子突然闪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吴承恩,史书记载,他在世前,最后一份官职正是“荆府纪善”。

荆府,实际是荆宪王府。"纪善"则是明王府的属官,也是明代的独设官职,相当于家庭教师一类的职务,品级很低,只有八品。而明代淮安只有吴承恩当过此官职。于是,李伟对自己的猜测很有把握。

而通过对凳面的材质和那堆废木料的观察,李伟推测,这些木料很可能来自棺木。既然棺木已经成了一堆木料,那么吴承恩的墓葬肯定也是凶多吉少。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惋惜起来。

可现在还不是痛惜的时候,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吴承恩的墓葬。经过询问,学校表示那些木料,是从一个陌生人手中买来做门窗的,要想知道木料来源,必须找到那个陌生人。可是,问遍了所有知情人,都不知他的去向。

调查工作一时陷入了困局,考古人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挨家挨户走访。就当他们走进村东一户张姓人家时,墙角一块残破的石碑,吸引了李伟的注意力。可当他看清上面几个大字之后,惊喜地几乎要跳起来。

只见石碑正中刻着“明吴菊翁之墓”,下面则用楷书刻着一行小字“呜呼!孤小子承恩不惠于天,天降严罚,乃夺予父”“吴菊翁”是谁?他正是吴承恩的老父亲。而下面小字里的“承恩”分明解释了这句话,就是吴承恩写给父亲的挽言。找到了父亲的墓碑,吴承恩的墓葬似乎近在眼前。

可当这家主人,带着考古队来到捡拾墓碑的地方时,大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因为两座墓葬早已布满了盗洞,现场惨不忍睹。工作人员经过抢救性挖掘,从吴承恩墓中只发现了三具尸骨。经过深入研究,这属于他和两位夫人的。除此之外,一无所获。

但是经过工作人员的猜测,即使吴承恩的墓葬没有被盗,那里面的陪葬品也是寥寥无几。因为吴承恩虽然极有才华,却到44岁才考上贡生。在官场又郁郁不得志,在荆王府的俸禄也只够补贴家用而已,哪来多余的钱财用来陪葬呢?

可惜一代文豪在去世400多年后,被盗墓贼曝尸荒野,连棺材板都被偷去。如今,那块被老赵做成凳面的棺材盖残片,也被有关部门收回。它是继《西游记》之后,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件遗物。

虽然吴承恩没有给后世留下值得研究的文物,但是他用尽毕生心血写就的《西游记》,却影响了几百年。直到现在,《西游记》都是勾起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回忆的一部经典作品。

如今政府部门,将吴承恩之墓重新修缮,四周用水沟与外界相隔,墓前竖有1.5米高的石碑,上刻有阴文——荆府纪善吴公承恩之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那里参观,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位伟大的小说家。


网球直播 https://www.dqiuw.com/zb/wq/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泰顺信息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