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8 13:30:00
up主里出奇人,这大概是B站老粉最容易达成的共识。
这里是年轻人的聚集圣地,一个「50后」若想玩得风生水起,不容易。
梁永安是个例外。
2020年10月,他在b站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当代后浪苦死的六⼤困境,你中了⼏枪?》,正式成为一名up主。
不到两年时间,他已经拥有了上百万粉丝,弹幕里大呼「悟了」的,毫无疑问都是年轻人。
镜头前的他看着挺不起眼的,说话柔声细语,穿得普普通通,也没什么精妙的剪辑,就是往书房里一坐,独自开讲。
粉丝们的入坑,也就是从他这一开讲开始的。
他很潮,当下热议的话题少不了他,他聊电影《隐入尘烟》,聊二舅,聊花钱追星;
他是行走的种草机,但凡他推荐的书单、影单,你很难不拿个小本本记下来。
最吸粉的是,他是当代年轻人的「嘴替」,求婚有必要吗?生娃有啥用?年轻才要躺平!甚至他还教你如何鉴别「绿茶」。
同类话题在网上铺天盖地,但梁永安剖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绝非普通网红所能及。
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之后转战up主,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必要。
但他却觉得与年轻人交流是自己的责任: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存在,我们如果沉默不语,年轻人就失去了一大块,对我们来说也失去了一大块。」
在一个公知跌落神坛的语境里,梁永安的发声,需要莫大的勇气。
01
梁永安有种很特别的气质。
拿起书,就可以成为大学讲台上风度翩翩的教授,扛起锄头,就能成为田间地头里的老农。
两者在他身上都不违和,又土又文艺。
赋予他这种气质的,是云南怒江峡谷山脚下一个叫做「芒合」的小村寨。
梁永安是在军队院校里长大的,父亲是军队里的一名知识分子。
跟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一家人从南京到西安,后来又辗转到云南,童年很是颠簸。
在父亲的书房里,梁永安读了不少书,从小就有一个考大学的梦。
可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大学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1973年,高中毕业的他收拾行囊,跟随着一帮热血青年去到芒合插队。
这里的条件不比城里,跟着生产队种地,收庄稼,太阳暴晒之后,脖子上长满了毒疮,赤脚医生上手就挤,痛感堪比刮骨疗伤。
几个大男生挤在一个小房间里,茅草搭的屋顶,逢到下雨,屋子里也滴滴答答。
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倒不觉得苦,反而对劳动充满了敬畏。
第一次品尝到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番茄时,梁永安觉得那滋味无比香甜。
也就是在这个时刻,他明白了「幸福」与「快乐」不是一回事。
快乐是轻盈却短暂,易得也易失的,快乐里容不得沉重。
而幸福却绕不开一条艰险漫长的道路,一步一步地活过来,才会有深刻的体悟。
知青的日子里更多的是孤独和迷茫,人在山谷间永远出不去了似的。
印象很深的一次,雨下了半个多月,柴火都潮湿了,只冒烟不着火,做不了饭只能空着肚子。
梁永安的心陡然地灰败下去: 「望着烟浓浓地冒起来,就觉得⼀辈⼦的⽣命可能就像柴⽕⼀样点不着,永远是这种灰溜溜的半死不活的状态。」
两年之后的1975年,梁永安坐上了一辆大卡车,回到城里做了一名工人。
看着熟悉的小村寨渐渐远去,他心里涌起了阵阵酸涩,回头又回头,满怀不舍。
后来的梁永安,把这段经历当成了人生的起点。
在这里他学到了如何跟劳动人民相处,如何跟大自然相处,如何理解中国走过的这段特殊的路。
泥土里长出来的灵魂,往往是谦卑的,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双手,更懂得耕耘的力量。
02
「读书使人单纯,而且越是经历复杂,际遇浮沉的人,越能从中得到救赎。」
梁永安对书籍的迷恋,近乎于一种信仰,插队的时光再艰难,他也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
小小的芒合虽然闭塞,但也正因为如此,革命的动静没有那么大。
当地人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分子,这也让梁永安在劳动之余,能抱起书安安心心地阅读。
当年的村子里有一个红糖厂,因为需要发电把甘蔗榨汁,所以他们村就成为了周围村落中唯一一个通电的。
每天晚上劳动过后,梁永安总会带着书来到这里。
甘蔗伸进机器,电压上来了,一根甘蔗榨完,电压又下去了,灯光忽明忽暗,手中的书随之拿起又放下。
但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能读书已是莫大的欣慰,因为看得极为投入,他甚至没有察觉到这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灯光暗下去,但思维始终明亮。
在这种条件下,他把带过去的两大木箱书都读完了。
《中国通史简编》、《插图本中国⽂学史》、《世界通史》...便是这么啃出来的。
回到城里之后,梁永安成为了拖拉机厂的一名电工。
为了把工作做好,他又啃起了理工类的书籍,从半导体线路到自动控制,越学越上瘾。
工厂里的大喇叭每晚8:30都会播放新闻,梁永安一天都不肯错过,他始终坚信高考一定会恢复。
1977年的某天,他终于等来了这个消息。
儿时的盼望终于成真了,但听到消息的梁永安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欢呼雀跃。
他站在那里很平静,但他知道,自己的人生要改变了。
多年来没有放弃书本,梁永安确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当年只有复旦在云南招生,于是他毫不犹豫把中文系填成第一志愿。
考完后等消息的某天,梁永安跟几个工友在食堂外面吃饭,手中的馒头刚咬了个豁口,头顶的鸟粪就不偏不倚地砸在了豁口上,工友说这是吉兆。
第二天,他等来了心心念念的录取通知书:已录复旦,做好准备,接到通知就出发。
1978年,春寒料峭之时,梁永安坐上了从云南到上海的绿皮车,60多个小时,人生换了个天地。
如今无论是演讲还是录视频,他都不会准备逐字稿,确定好主题后,只要在脑海中勾画出简单的大纲,就能侃侃而谈。
过去的付出,成为了今天的底气。
读书无用论,在任何时代都会被提起,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的人生就是靠着阅读重启的。
从世俗的角度讲,有些「有用」,有些「无用」,无非名利而已。
但你永远不知道,即便是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寨里,一本书可以给一个求知的青年带来什么。
03
2017年,他受「一席」的邀请,进行了一场演讲。
因为主题不受限,所以他选择讲一讲《在单身的⻩⾦时代,我们如何⾯对爱情》。
第一次在这样的平台演讲,梁永安有些腼腆。
但他随即发出的「爱情六大天问」让全场的人都意识到,台上这个略显邋遢的老头,是个狠角色。
我们敢不敢和A⼥⽐翼⻬⻜?(A⼥是指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女孩)
能不能克服爱情中的肌⽆⼒?
还相不相信⼀⻅钟情?
你会不会杀死回家的浪⼦?
堕落是不是⼀种⽣活⽅式?
能不能⽣活到别处?
短短半个小时的演讲,掀起了网上一片浪,巨大的话题讨论量让梁永安意识到,他戳到了当代青年普遍的痛处。
这个契机,让已经退休了的梁永安,决定成为一个up主。
点开他的主页,你会发现他每一期的主题都是年轻人最为关心的话题。
每个人的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他所处时代的印记,爹味发言就这么来的,但在梁永安身上,却很难发现。
他能透过年轻人的眼去看问题,但他的阅历和修养又能直击问题的本质。
他能洞悉年轻人所想,又能说出年轻人所不敢说的话,尺度之大让人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老一辈集体催婚,专家为了鼓励年轻人生娃,损招一波又一波,但他却说「单身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甚至他认为「国家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单身补贴,而不是一味地鼓励所有人结婚」。
爱情不是一个方舟,婚姻不是回避难题的工具,如果没有这种基本认知,那错位的婚姻还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舆论嘲讽年轻人躺平,抨击打工人摸鱼,但他却说「年轻人就应该躺平」。
80年代往后的这批人,撞上了时代的巨大变迁,父辈们的经验不足以把握当下的人生,往前看亦没有可参考的未来。
所以年轻人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到底过得对不对,是一件难得的好事,怕就怕乖乖巧巧地过完被安排的一生。
也许有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疯,太难管,但梁永安却觉得我们疯得还不够,巨大的生存压力把本该生龙活虎的群体,框在一块小小的空间里。
而他们本该奔跑在五湖四海,徜徉在天地之间。
在复旦的讲台上站了几十年,梁永安始终没有「好为人师」的姿态。
在b站的视频里,他大部分的结束语都是很真诚的一句:
「希望我们同舟共济,做新时代的旅行者。」
04
梁永安曾自曝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他特别调皮,常常突发奇想 「或许外面的世界有另一个我,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于是他常常独自一人跳上火车,不告诉家里人。
久而久之,父母觉得他很奇怪,还特意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检查。
在那里待了一个月后,医生说这孩子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就这样,梁永安又被领回了家。
但他始终记得医生和护士跟他说的一句话: 「你很好,但你千万不要招惹那些认为你有问题的人。」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处在自己认知之外的人或事,总觉得对方疯了,或世界疯了。
想打破这个魔咒,唯有逼着自己往前走,再往前走。
梁永安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人生就像一个π,我们一般人的生活就只能到3.14的范围,最多到3.1415。
这是π的基本约定,在这个程度上,我们可以处理好一般的生活。
如今,计算机已经把π计算到31.4万亿位上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也有了无限的可能。
但很少有人会舍得将自己投入到无穷无尽的π里去,他们仍然在3.14的圈子里打转。
「在3.14中没有自由,只有常规。」
在网络上,梁永安的金句有太多太多,但他想对年轻人说的话,归根结底只有一句:
未来是你们的,不要害怕!